云南大学经济学院2025年“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招生实施办法
为积极配合、支持学校进一步优化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积极鼓励、支持优秀硕士研究生以硕博连读的方式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招生政策,结合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基本原则
以提高博士生选拔质量为核心,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能有效选拔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招生制度,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组的审核作用,突出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和责任,注重对考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保证招生选拔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组织领导
成立经济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整个招生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并负责受理考生申诉及相关问题调查处理。
招收硕博连读的专业、导师及生源范围
1.云南大学经济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收硕博连读的专业、导师以《云南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学术型第一批次)》公布信息为准。
2.生源范围为云南大学2022级(研三)、2023级(研二)在读的全日制学术型、非定向就业、非在职硕士研究生。
申请硕博连读的基本条件
申请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须满足《云南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关于报考条件的第1至第4点要求,且满足下列条件:
(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以及协同合作精神(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已取得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者)。
(二)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不存在补考、重修或不合格记录。
(三)硕士在读专业与申请专业相近或相关。
(四)符合各博士培养单位提出的其他学术方面的要求。
选拔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提交材料
2024年11月27日前,达到申请条件的学生自愿提出申请,下载并填写《云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连同有关材料纸质版提交至经济学院1105研究生办公室,同时需发送电子版。《申请表》由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留存备案。
电子版材料要求:【(总文件名:姓名+硕博连读申请材料);(各文件命名:姓名+具体文件名称,制作成PDF)】。电子邮箱:2252017430 qq.com
(二)资格审查和综合考核
1.考核专家组
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3-5位博士生导师组成的专家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对申请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应涵盖考生的思想品德、外国语水平、相关专业基础、学术及科研潜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
2.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1)外国语水平
①考核内容: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
②考核方式:口试,时间10分钟。
③考核分值:英语听说水平考核占综合总成绩的30%。
(2)专业基础考核
①考核内容: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
②考核方式:口试。考生通过PPT汇报自己的学习、科研情况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汇报时间为15分钟。
③考核分值:专业基础考核占综合总成绩的40%。
(3)综合能力考核
①考核内容: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学术素养、学术及科研潜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
②考核方式:口试。考核组根据申请人的学习、科研情况及研究计划汇报,结合考生具体所报考的专业方向及具体导师,由导师及考核小组专家成员提出专业问题,申请人即问即答。时间15分钟。
③考核分值:综合能力考核占综合总成绩的30%。
3.综合总成绩计算方法
考核成绩均采用百分制。综合成绩核算方法:综合考核成绩=综合复试成绩60%(外语水平占30%+专业基础占40%+综合能力30%)+导师成绩40%(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60分为及格,低于60分不予录取。
4.考核时间
综合考核时间预计在2024年12月6日前完成,具体形式、时间、地点届时由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会根据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另行通知。
(三)拟录取
2024年12月10日前,学院根据综合考核情况,结合考生思想政治素质、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监督机制
考生如果对各考核环节有疑问,可向申请学院提出申诉,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调查、处理。如果考生对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做出的申诉处理仍有异议,可进一步向研究生院及学校纪委监察室提出申诉。
学院仅接受实名、纸质申述。申述材料提交地点/邮寄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经济学院1105研究生办公室,邮编:650504,联系人:刘老师,电话:0871-65033379。
相关说明
(一)以“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其学习形式为全日制,录取类别为“11非定向就业”,博士阶段的学习年限、学费缴纳、中期考核、学位授予等事项按照《云南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直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执行。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将取消其“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1.申请者提供的材料与事实不符,存在造假行为。
2.硕士培养期间,受到纪律处分或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未通过。
3.硕士培养期间,学位课程存在补考、重修或不合格记录。
4.不符合选拔规定的体检标准或因疾病而不能继续学习。